中國船企遭遇“嚴冬”
2013-09-06 16:25:12 來源:中財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當前我國造船企業的生存狀況可概括為:1/3企業生產難以為繼、1/3企業‘不死不活’、1/3骨干企業生產經營維持正常狀態。
7月1日、2日,對江蘇熔盛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來說,是極為尷尬和不安的兩天,部分熔盛重工勞務派遣人員圍堵在熔盛重工南通工廠的門口,希望討回薪水。遭遇封門討薪,這對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熔盛重工來說,可謂頭一遭。
據封門討薪的工人反映,從今年3月起,熔盛重工就開始了欠薪,勞務派遣人員及企業本部員工的拖欠時間分別是三個月和兩個月。事發后,熔盛重工副總裁常建華回應稱,熔盛重工目前正在轉型升級,在這一過程中,公司對現有的人員結構進行了優化,討薪工人是因為勞務公司拖欠工資,而非熔盛重工欠薪。但是,封門討薪事件讓人們對熔盛重工資金鏈狀況質疑不斷。
據悉,去年上半年,熔盛重工僅拿到兩艘船的訂單,凈利潤大幅下跌82%,全靠6.7億元政府補貼才保住盈利不致虧本。根據熔盛重工的財報數據,2012年熔盛重工收入同比銳減了50%,僅有79.6億元的收入,同時虧損5.7億元人民幣。雖然交付了21艘船,但該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在去年僅有21.4億元,遠低于2011年的62.6億元。
舉步維艱
事實上,在造船企業中,熔盛重工的境遇并不是最糟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造船企業的生存狀況可概括為:1/3企業生產難以為繼、1/3企業‘不死不活’、1/3骨干企業生產經營維持正常狀態。有專家預測,預計在五年后,中國內地將會有三分之一的造船廠“關門大吉”。
八月的南京,酷暑難耐。浩浩蕩蕩的長江兩岸,依舊有不少的游客,登完長江大橋之后沿著江堤去參觀船廠的游客也依舊絡繹不絕。“幾年前我來長江邊參觀造船廠的時候,造船廠真是一片繁忙,那時候感覺造船廠生意真是好。而今年和往年相比,很少能看到大的新船了,真是冷清了好多埃”一位多次來參觀造船廠的游客略帶失望地告訴本刊記者。
南京長江邊上的中國外運長航重工金陵船廠(位置 評論 新聞)向來最受游客的青睞。金陵船廠創建于1952年,是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旗下最大的造船骨干企業,也是南京最大的船廠。曾幾何時,到訪者總會看到金陵船廠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而如今,卻是今非昔比。
從圍墻外向里張望,依稀能夠看到幾條沒有完工的船身和圍在外面的腳手架,身穿灰色工作制服的工人則三三兩兩地在里面忙碌著,時不時地他們還會坐下來休息閑聊一會兒,一方面是因為天氣太熱,但更主要的則是手上的活少。
一位車間管理人員告訴本刊記者,現在船廠做的主要是以前留下來的訂單,去年的時候,工人們曾經歇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來不少人都轉行了。“前些年好的時候,我們車間最多時有1000多人,現在只剩下400來人,主要是訂單少,要不了那么多人。”
該車間管理員說,金陵船廠的情況已經算不錯的了,今年上半年還接了十幾個訂單;相比之下,那些民營船廠的日子則更加難過,上半年沒接到一個訂單的船企大有所在。
與金陵船廠半江之隔的南京八卦洲江心島上,分布著八九家民營船廠。曾經,這里也是一派機器轟鳴、一片繁忙的景象。如今,卻是一片沉寂,大部分船臺上都是空空蕩蕩的,少數有船的也不是正在建造的新船,而是回岸維修的舊船。
據悉,自2011年年底開始,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造船大省的大批船舶制造企業已經陸續陷入開工不足或者停工的困境。這期間更有不少大型造船企業如寧波恒富船業(位置 評論 新聞)有限公司、南通惠港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公司等相繼宣布破產倒閉。
作為浙江省工業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金海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尋求更好的發展,并將轉型升級工作提到了企業發展的首要位置。企業在多款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原油輪的基本船型基礎上,開工建造了VLCC船、90米海工自升式平臺等,并不斷研發大型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多用途船等新型船舶,進一步加強產品多元化;積極提升企業核心技術設計能力,等等。“雖然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在嚴峻的宏觀環境中卻依舊難以獨善其身。”其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當前,金海重工的發展也面臨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等難題。”
在民營造船廠不斷傳出噩耗之際,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則給中國船舶業帶來了一針強心劑:1—7月,中船集團公司承接新船訂單1208.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3.3%,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1%,超過韓國現代重工(船機庫 位置)的1171萬載重噸,排名世界造船集團第一位,提前五個月完成了全年接單計劃;其中,7月份承接新船訂單335.9萬載重噸,占同期全球份額的35.1%。
那么,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狀態的是否都是國企?面對記者的疑問,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包張靜解釋到,在當前大背景下,并不是所有的國企都高枕無憂,也并不是所有的民企都命運不濟,不能以偏概全,目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狀態的只有少數國企和那些具有特色的民營企業。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重點監測(產品庫 求購 供應)的80家船舶企業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3億元,同比下降18.5%;利潤總額35.8億元,同比下降53.6%。這80家船舶企業中大都是國企,其利潤也在下降,可見國企也同樣面臨當前的生存寒冬期。”包張靜說。